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难以忘怀的乡村露天电影

来源:高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作者:孙玉文 发布时间:2021-08-30 10∶00
字体:【 打印

每当坐在家里舒服的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那些事。各种场景,甚至很多细节,都像是放电影一样萦绕于脑海间,挥之不去。

那时候看一场电影,对全村人来说,不亚于过节。全公社只有一个放映队,每天都要轮流到各大队放映。黑泉公社有11个大队,一轮下来大概半个月能轮上一次,如果遇上农忙或是放映员有事,一个月才能放一次。

唱戏,要等到过年才有;学校里没有图书室,找不上可以阅读的书籍;有时能从同学处借到几本连环画,也是看了十遍八遍的,看得前后没皮,纸角卷起,内容都能背下来了。由于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匮乏,看电影自然就成了我们小时候最盼望的事情了。

放学后,我们都要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羊割草,给猪铲草。猪不像羊好伺候,对于草它还有些挑拣,有些草它不吃,我们就得挑选猪们爱吃的。再就是拾粪。今天的小孩子,对粪会嫌脏,恶心,感觉不卫生。但那时候我们若能拾到牲畜拉出的粪便,那就是上苍的一种眷顾了,满心欢喜地把粪拾到提筐里,再把它摊到房顶上晒干,就能解决一家人烧火做饭的大问题。白天就这样忙忙碌碌的过去了,晚饭后,小伙伴们又约在一起玩打仗,攻占城头,捉迷藏,玩累了才回家。时间长了,也就觉得没意思了,大家都就又盼着放映队的到来,当听到放映队到了邻村的消息,晚饭后的打闹就变为统一的急行军——赶赴邻村看电影去!我们会从宣化的寨子看到黑泉的定安,轮到本村放映的时候,这部电影我们都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本村看完后,还要陪放映队再走上几个村子,直到放映队到了相隔较远的村子时,我们才作罢。

那时各大队都还没有通上电,放映队要拉上发电机,还有幕布、支架、放映机、电影胶片,这些东西都很金贵,不能损坏,必须用大木箱子装起来。这些东西,放映员是拿不动的,轮到哪个大队,就由这个大队派车拉回去。只要看到大队派车了,我们便整天的兴奋。中午放学,饭都顾不上吃,就在村路口伸长脖子等着,看拉电影设备的车子到来了没有,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翘首以盼。车子来了,还要跟着车到大队,看着设备卸下来,才能安心吃饭。

下午放了学,胡乱吃上些东西,就拿上板凳去占地方了。那时候,每个大队都有一个戏台,像是今天的文化广场。我们就在戏台对面放下板凳,没有板凳的,捡几块烂砖头或是土坯垒起来,也算是占下地方了。然后一边玩,一边等放映员来挂帐子(银幕)。那时候为了方便放电影,在戏台的两边往往会栽两根木柱子,把银幕的四个角用绳子固定好,幕布就挂好了。大队的高音喇叭一般就架在木柱头上,放映队的大音箱就立在木柱下面。天快黑下来的时候,大人们也都从四面八方扶着老的,抱着小的,拖家带口地来了。放映前,大队书记往往还要讲一阵子话,传达上级指示精神,批评生产劳动的薄弱环节和不良现象,布置下阶段的工作重点等等。等到放映开始,台子下就满是人,中间是坐下的,四周是站着的,后来的人看不见就站在凳子上,真是人山人海。其实,一个大队也没这么多人,临近大队凡是能跑动的年轻人都赶来看了。

那时放的电影大多已看过好几遍了,像什么“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三 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八个京剧样板戏,还有《鸡毛信》、《小兵张嘎》等等,好多电影里的人物台词和动作,我们大都能模仿。后来也陆续有一些新片子上映,这更增添了我们的乐趣和期待。但不管放什么电影,我们总是百看不厌。

记得那时不管哪个大队放电影,只要听说是新片子,我们都要撵上去看,不知道苦累。因为我们定平大队处在黑泉乡东面几个大队的中心,离定安、永丰、阴沟桥(现在改名向阳村)、新开,还有宣化乡的寨子这几个大队的距离,也只有三四里路,所以,只要不下雨,我们都会跑上去看,回到家常常就到晚上十一二点了。

现在想来,看电影不仅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还有一个好处——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交流走动的机会。那时没有现在定期的集市活动,人们白天还要出工劳动挣工分,没时间走亲串友,趁着看电影的机会提前到亲朋家走动走动,或是在电影场子里找到喧谈喧谈,顺便把该办的事也办了。

对我们小孩子来说,除了看电影的快乐,还能买个小吃解解馋。放电影时,四里八乡偷着做些小生意的手艺人也会聚拢来,卖油糕的、炸麻花的、捏糖人的、卖米糕的、卖水果瓜子的、卖铁器工具的、卖簸箕提篮的,就在人群后一字摆开,就像是一个小型的集市。人们在看电影的同时,也能各取所需。我们则在摊子间串来串去,缠着大人买上根麻花,或是买一个油糕,吃得那真是一个津津有味!

那时农村放电影都在露天。夏天最好,繁星满天,凉风习习,人们一边欣赏着电影,一边乘凉闲聊,精神放松了,一天的疲劳也得到了缓解;冬天就不好受了。不过不要紧,为了能看上难得的电影,人们早就做好了御寒的准备,穿得厚厚的。有时遇上下雪天,只要雪不是下得特别大,都能坚持到最后看完电影才回家。

改革开放后,电影照常放映,片源也丰富了起来,黑白片变成了彩色片,窄银幕变成了宽银幕,人们看电影的热情更加高涨。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村里有的富裕人家买了黑白电视机,虽然效果没有电影好,但是能坐在家里看,睡在炕上看,不再受雨雪的影响了。但毕竟买的人家少,满足不了大家的愿望,电影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后来,大部分人家都买上了电视机,彩色电视机代替了黑白电视机,乡村的电影放映日渐式微,露天看电影已成明日黄花。再后来,村里建起了室内电影放映室,但除非有什么宣传活动,比如开群众大会放电影,人们才来看。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坐在自己家里看电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看多久就看多久,看露天电影这个曾经风靡乡村的娱乐活动,也慢慢地退出了父老乡亲们的精神需求。

现在人们娱乐的方式虽然多了,但总觉得没有了过去看电影的那种热闹和新鲜。

小时候看电影的日子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啊!(作者系解放街小学退休教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