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改革开放40年——卖粮

来源:张掖市史志办志鉴科科长 作者:常登成 发布时间:2020-05-11 15∶17
字体:【 打印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国家大局,自古至今乃发展之基、民生之本。改革开放40年巨变,过去缺衣少食的民众而今大都丰衣足食,人民生活由温饱型迈入小康型且更加趋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忆往昔,一件件旧事记忆犹新,之中全球领先体育平台粮食的“片段”至今历历在目“卖粮”这件事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台和其他地方一样,“以粮为纲”,家家户户以留有余粮为荣。但“公粮”缴过之后,绝大多数家庭基本上没有余粮可存。我家人口多,更是缺衣少食,逢年过节做“好吃的”(如烧干粮、榨油饼、摊煎饼、蒸面筋......等)成了那个年代我们的期盼。那时的农村家庭收入基本靠种地卖粮,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各地都没有“粮贩子”(粮食经销个体户),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由国有粮食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收购、统一储存、统一经销。农户只能到所在公社(乡)粮站缴粮(卖粮)。粮食部门及其购销行业就成了比较“吃香”的行业,公社(乡)粮站自然就排在了“七站八所”之首,粮站工作人员也很是让人敬畏。那时家家户户都到当地公社(乡)粮站缴售粮食,所售的粮食也也只有夏粮小麦和秋粮玉米。虽然每家每户卖粮不多,大多为一户一个架子车载粮带人足矣,但很辛苦。因为集中缴售时间有限,农户都希望自己能够及早完成粮食缴售任务,也很看重这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为此,一般都是早出晚归甚至夜宿售粮。到粮站,从晒粮、初验、过筛、验收定等、装袋入库,直到结账收付款,都得排队等候。在整天奔波操劳、盼望和耐心的等待之后,终于可以开票领钱了。许多时候即便粮食品质等级没有被 “验粮官”验为优等,领到手的钱不是太多,但能顺利缴售,售粮户往往还是比较满足。跟着家长赴十里之遥卖粮,孩提年少时期的我也总是乐此不疲。跟着去卖粮不但能帮忙干活,也能借此走出家门“开开眼界”,况且还有买吃买喝买用品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何乐而不为呢。一家几个人从早到晚在忙碌中等待,在期盼中有了收获,整个卖粮的过程也别有一番趣味。 

那时学生异地上学、干部工人异地调动工作,比较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转粮户关系。户口本、粮油供应证都是必不可少的证件。中学毕业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开校前家长要及早专门为此去粮站卖粮换取粮票,以备上学期间学生伙食之用。那时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买饭票,必须使用现金和粮票。干部下乡进村到农户家吃“派饭”,按规定也要给农户交伙食费和粮票。那个年代,不论贫穷农户还是富有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粮票。 

1985 年粮食年度(4 月 1 日)起,依照国家政策,全县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定购(定购品种、定购任务、定购合同),购销同价。从1988年开始,粮食实行产、购、销、调、财务“五包干”,一包三年(后延续2年),继续实行预付定金、柴油、化肥和定购任务“三挂钩”政策。1993年1月和4月两次提高粮油购销价格,放开经营,取消“三挂钩”政策。1993年后,因允许非粮食经营部门收购粮油,国有粮食部门收购困难,定购任务不能如数入库。1996年,县粮食局改为经济实体,保留粮食局牌子和职能,组建县粮油贸易总公司。1997年,开始对小麦和玉米实行定购价和保护价双向购销政策。1999年重点推进“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2000年,继续对小麦实行定购和保护价政策,取消玉米定购价,实行保护价。2003年取消小麦定购价,小麦和玉米均实行保护价。2004年底取消小麦和玉米保护价政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粮食企业推向市场。 

现今,国有粮库和粮食储备部门每年都会上门收购农户余粮。乡村随处可见大小粮贩的身影。中央直属粮库、地方粮库仓禀充实。改革开放和粮食行业对国家相关惠农惠民政策的落实,使得过去一段时期农户“卖粮难”的现象不复存在。伴随着农场化和机械化生产,售粮大户的规模也比20世纪末那个年代要大许多。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户卖粮收入也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很多,有的甚至依靠规模经营土地种粮卖粮走上了致富路。40年来,农户卖粮从被动到主动、粮食收购从低价到保护价乃至市场价,粮农共享了改革成果,也让我们这一代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

(作者系张掖市史志办志鉴科科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