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燃料的嬗变

来源: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作者:蔺学伦 发布时间:2020-05-11 15∶14
字体:【 打印

1978年以前,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上学前、放学后和寒暑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拾柴拾粪,其用途即是烧锅煨炕。 

那时候烧火做饭的燃料非常稀缺,孩子们往往跟着大集体放牧的牲口群,看见牲口尾巴一蹶就要高声喊出牲口的名字,说某某屙了,这泡粪便有了主人。如果两个孩子同时喊出,则往往要打捶嚷仗,因为物以稀为贵,家家都缺这东西嘛。烧锅最好的粪是骆驼粪,其次是牛粪和羊粪,火力比较旺。马粪是个苏吃包,并不被看好。

记得1979年叔叔从四川油田搬往新疆油田,路过时在高台县红山村老家待了一段时间,我母亲拿出最好的吃头招待他们,但他的三儿子却整天撅着个嘴不吃饭,说是牛屎做的,嫌脏。可他哪里知道,我们为了拾粪,经常上北山下南滩,每次出发时都是凌晨 3 点钟甚至更早的时候,趁黑赶路,天刚蒙蒙亮就要到目的地。北边越过长城,往往要到与内蒙交界的地方,甚至越过峰火台。南面要到肃南明花滩,或者到闫相师马场。上山拾粪多在三九寒天,因为这是农闲季节,有时候也在三伏天。三九四九冻破茬口的天,山风很大,穿上老皮袄能把你冻得光想尿尿但又尿不下来,牙不由自主地当当当山响;而骄阳似火的三伏天,在戈壁沙漠里,井拔凉水装胀了肚子,还是渴得嘴唇干成一圈。邻居家 13 岁的姑娘冬桂上山拾粪迷了路,整个生产队的男社员拿着手电筒漫山遍野找了一宿,天亮时才发现她蜷缩在山坡下身上套着麻线口袋瑟瑟发抖。那个年代,只要有饭吃、有粪烧锅,冬日晴天能在南墙弯弯里晒太阳,这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向往呢!

最常用的烧锅柴其实就是包谷杆、葵花杆、包谷根、葵花根。冬天,孩子们去割湖茬,就是生产队在长草湖里割草时留下的高茬子,有一拃高矮,大人们也上山打柴、白刺、黄毛头、麻黄。

用劈柴烧火做饭对穷人来说是奢侈品。父亲常说“松木炸,柳木化,沙枣木好些拾不下”。可是我17岁了都没有见过松树长啥样子,更不要说用松木烧火做饭了。我老家门前有条三叉沟,沟沿上有二三十棵白杨树和柳树,是私产。每年秋天,父亲教我爬树删树,树秧就成了最好的烧锅柴。

村上的骆驼队每年腊月三十日能送来一驮子梭梭柴或是金钢刺,因为我父亲是复员军人,我家就能分到比别家多一点的一份子,这是对军属的优待。这么名贵的烧柴只是在舅舅姑爷这样的至亲逢年过节来到咱家时,或者是管工作组吃饭时才能拢在火盆里,炖上一小锅萝卜条、面筋、粉皮子之类的菜,一边津津有味的吃饭一边享受着有名贵烧柴待客的荣耀。

学校的教室和一般家庭冬天能盘个土炉子,早上起来用柴禾、包谷芯等打打寒气,有的能用火盆升个火。罗城中学到1981年学生宿舍里都从不升火。农民的土坯房子的地面是土地面,炕是土炕,房顶是净水顶,没有顶篷,经年累月烟熏火燎的梁、檩子、椽子、芨芨席巴都像是黑油漆漆过似的。土炕上先铺一层麦草隔寒保暖,上面再铺上苇席或芨芨席子,有的有毡,有的家庭就是个席巴子炕,生了孩子则睡在黄沙窝热炕上。煨炕多用麦秸穰、树叶子、粪末子之类,稍好一些的家庭也能添加些羊巴粪、末煤来增加土炕的温度,延长温热时间。一夜间木桶里的水冻成冰坨无法抬水无法做饭是常有的事。

1978年之后,尤其是1982年高台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秸秆也增多了;畜牧业发展了,牲口的粪便也多了;种树多了,树秧也多了;有钱了,买的煤也多了。这样,烧烧煨煨的东西一下子不缺了。也是这个时候,农村兴起了炉炕,冬天升火做饭的炉灶烟雾余热先经过睡炕再冒出土炕的烟囱,做饭烧炕一举两得。也有了电热毯。这种“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温暖,也使绝大多数农民家庭摆脱了饥寒交迫,一时幸福满满。 

1984年,罗城乡派出一批泥水匠到庆阳专门学习“三十一开”科学灶,10斤水,10两柴,用10分钟就能烧开。我的父亲是推广这一技术的工匠之一,整个乡几乎是来了一场锅头“革命”,家家户户盘了这种新式灶。这种土灶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那种水平,但对于节省燃料和加快做饭速度起了非常好的作用,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大包干后,洋炉(铁皮或生铁炉子)渐渐多了起来,有炉筒子,能把烟雾排出去,有火盒子,能控制排出烟火量的大小,晚上能封住,第二天不用重新架炉子。群众家里、学校教室里取暖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也是在1980年代,有了液化气炉灶,但灌气要把气瓶集中起来,够一汽车了,才能拉到玉门去灌气。加之经济条件的制约,用得起的人家很少。直到1995年,县上有了液化气站,经济也进一步发展了,县城群众使用液化气做饭才成为常态。 

1996年,高台建成全省第一个农村电气化县,城乡群众开始用电做饭和取暖。2000年,我兰州出差时买了1个电磁炉,父亲看了又摸,摸了又看,捋着胡子笑呵呵地说:“就是怪,又没火,又不烫,锅咋就跳蹦蹦哩。”大包干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做饭取暖的燃料多样化了,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哥哥回家来看见到处都是柴草,感慨说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怎么就这么多的柴草?他百思不得其解。我说,现在是柴多为患,家家户户后院的柴草堆得小山似的,都成了火灾隐患,清理柴草成了政府工作的难点。 

改革开放40年了,现在群众做饭有用液化气的,更多的用电,因为电清洁环保,还不用扛液化气瓶,也比液化气安全。当然,农村夏天用柴,冬天用煤,这还是主体。不过,很多家庭有了无烟烤箱炉子,取暖做饭效果俱佳。县城取暖已由分散的小锅炉供暖改为集中供热的低碳环保锅炉,农村也正在推广清洁智能电热炕和节能灶。新的时代,老百姓正在憧憬着可燃冰、干热岩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呢! 

(作者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