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三桥村农科站的兴衰始末

来源:口述者系县农业系统退休干部,执笔人系南华中心学校教师 作者:王成爱 银开源 发布时间:2020-05-11 15∶04
字体:【 打印

巷道乡三桥村四社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在1976年至1982年一度成为巷道乡的农业科学试验村,曾受到省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当时被树立为全县的红旗科学实验社,穆永吉、李子奇等省地领导亲自带队参观指导,《甘肃日报》多次报道,名字响彻陇原大地。后来三桥村又以全 县温室蔬菜种植区而红极一时。为此笔者专门走 访了当时的农业技术员,现已退休在家的王成爱老人,将了解到的情况叙说如下。 

1976年全省掀起了“科学种田”的热潮,高台县积极响应,于冬季农闲时间召开了“三干会议”进行了部署,要求每个公社的每个大队都选一个队先行进行科学实验。三桥大队选择了土地条件和地理条件都较好的四队进行试验。将三桥大队四队改名为三桥农科站,并成立了农科站领导班子:吴雄成任书记,黄万荣任站长,吴翠花任副站长。

县上派农业技术员到公社,公社又为每个大队配备了农业技术员,负责指导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技术服务。三桥村农科站配备的技术员是郭文坤。

当时的巷道公社书记是省上派来的挂职干部高明芳,是个女同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她与公社的农业技术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最后决定在三桥农科站变大田种植为带田试验,由郭文坤具体负责设计实施。 

郭文坤将全站土地分为三大块,技术人员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试验。试验田设计了不同的行距和株距,一边摸索试验一边比较成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不但取得了带田种植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二百多公斤,是全县农科站中效果最好的,一下子红遍全县。第二年(也即1978)他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其他村还派代表来三桥农科站参观学习。县委宣传部写的介绍三桥农科站的通讯稿被刊登在《甘肃日报》上,三桥村农科站从此名扬全省,其他地县也纷纷派代表团到我县三桥农科站观摩学习。三桥村农科站试验田试种的“甘春八号”、“张春九号”籽种,也供不应求,紧俏一时。

郭文坤因成绩出众在1979年被增选为高台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吴雄成也考取了张掖师范去深造。吴翠花又到三桥小学去当了民办教师。鉴于此,三桥农科站领导班子在公社领导的协调下进行了调换。黄万荣任书记,吴三录任站长,吴勇任副站长,我接任郭文坤的公社技术员。

根据当时国家形势的变化,我在1979年冬去了三桥农科站后,一边把主要精力从科学种田试验转向农业技术推广,甘肃省农科院的“甘春八号”、张掖农科所试验出的“张春九号”小麦新品种,开始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一边开始在三桥农科站探索推广韭菜、黄瓜的地膜覆盖技术和葫芦大棚温室的推广,这为后来三桥村成为全县的第一个大棚温室蔬菜生产基地打下了基础。1981年高台县实行了联产承包制,农科站的使命就此结束。蹲点农业技术员全部撤回公社农技站或回到了县农业局。三桥农科站也从科学试验推广站华丽转身,走了大棚温室蔬菜生产的路子,成为全县最早的蔬菜生产销售基地,直到今天依然是重要的大棚温室蔬菜种植区。三桥村生产的蔬菜远销新疆、青海、西藏、陕西等地,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自己在那个时代能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排头兵马前卒,为全县的经济繁荣付出过辛勤的汗水也倍感骄傲。

(口述者王成爱系县农业系统退休干部,执笔人银开源系南华中心学校教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