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古冢丹青——发掘地埂坡西晋4号墓

来源:赵万钧 作者:赵万钧 发布时间:2020-04-14 11∶41
字体:【 打印

8月的河西走廊,已经度过了最炎热的季节。每天早上,我和省考古所的吴荭博士、谢焱坐着卢师傅开的雷诺中巴,从常丰村委会大院出发,向东经过河西村,爬上红寺坡,再折返向西,沿着不毛之地地埂坡向发掘工地进发。

红寺坡上,有一座烽燧。烽燧下,原来有一座庙宇,据说在文革时期被拆除,可利用的建材,被用来修建了村小学。今天这座烽火台依然存在,被高台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初,我们是想在距离发掘工地很近的河西村寻找驻地,经过博物馆时任领导的再三推荐,我们在常丰村村委会大院里住了下来。每次发掘,寻找好驻地之后,就是在当地雇民工。那时候,河西走廊的劳务输出还不普遍,在村上领导的协调下,我们还是很快雇佣了30人的民工队伍。并且,我们还雇到了一个很勤快的厨师。

早出午归。待我们进门,勤快的农家小媳妇已经把午饭做的有滋有味。偶尔有县上的领导来慰问,少不了霍肉浆酒。记得有一次,村上的书记猜拳耍滑,出大叫小加喊数字慢半拍,倒是让某领导急红了眼。那时候,没有八项规定,所有的慰问都是送菜送肉加聚餐,也算是寂寞工地的调味料,乡村的院子倒也偶尔会热闹半夜。

午间小憩,下午两点上工地雷打不动。往往是半睡间,迷糊着双眼上车,摇到工地才肯醒来。

最高兴的事情是下午收工,留了夜宿工地值班的民工马万勤和他的伴,卢师傅就开着车,撵着骑摩托回家的民工返回驻地。大漠戈壁,晚霞漫天,20多号民工把摩托车骑出了赛马的壮丽。技术好的往往不走正路,翻山越岭,拖着身后飞扬的尘土撒丫子往家里赶,技术不好的就跟在别人身后吃土。

相对于挖遗址,挖河西走廊的汉、魏晋墓葬是考古队比较轻松的差事。找到了墓道首尾,民工就往下挖,往往是开工两三天,民工们就掌握了处理人为扰动地层和生土层的方法。地埂坡墓葬的发掘也一样,开工三天以后,我和吴荭博士、谢焱除了海聊,就是坐在山头看天上飞来飞去的飞机,或者,就是在周围的戈壁滩上捡蜂窝状的珊瑚化石。

相对于其他几座墓葬,4号墓算是古人挖的比较浅的洞室墓葬。河西走廊戈壁上的汉、魏晋墓葬,大部分是斜坡墓道洞室墓。不毛之地,或方或圆的墓葬封土前往往有可辨识的墓道遗迹,挖多了,就总结出了规律,平面如倒扣在地表的勺子一样的魏晋墓,墓道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大概就是墓葬的深度。窄长的墓道,挖将下去,底部成一往下的斜坡,较深的那一端,往地下掏空,就营造了一座墓葬。掏出来的土往坟头一堆,算是给逝去的亲人做了封土标记。

墓道考古报告里,墓道方向是按照正北0°,顺时针方向旋转计算的。在我的影响里,4号墓的墓道方向是向西的。现场考察的时候,卢国华师傅根据遗迹,认为墓道向北,不得已,分别在墓葬西、北两个方向挑了半米深的探沟,才发现真的向北。想来是当时从盗洞进墓葬,转来转去,找盗贼的脚窝,转晕乎了,等到进墓葬,早已不辩东西,把方向整整转了270°。

发掘工作进行到第18天,4号墓墓门出现了,亲自站在墓道边督促民工,整整半日,终于挖开了早就被前期被盗的墓门,墓底距地表深达12.4米。长方形墓门位于照墙底部中央,门两侧及上部均有壁画。门两侧下部各有一红衣门吏。门上中部为狐首力士,作托举状,南侧有一羊首人身形象,北侧残不可辨。

墓葬分前后两室,两室间有方形甬道连同。前室平面近方形,两面坡顶,长3.4米,宽3.46米,通高2.92米,墓底铺方砖。顶部墨线彩绘仿木结构。四壁壁画内容丰富、画艺精湛。南北两侧壁墨线勾勒立柱、梁拱等建筑形式,并以立柱划分界面。南壁2个立柱间绘犁地和播种图。立柱外东侧绘一妇女送食图。北壁立柱内,图像分为2组,西侧为二胡人对坐图,东侧为二汉人对饮图。立柱外东侧表现卖肉场景。前壁中部墨线勾勒墓门门框;上部绘角抵、敲鼓形象;下部墓门北侧为汉人。放牧图;墓门南侧为汉人狩猎图,残存一猎人和二犬。墓室后壁通往后室的墓门也用墨线勾勒。门两侧各有一吏,双手拄杖、黑冠白衣;门上部为三神兽。全部图像均用土红色起稿,再以墨线描画轮廓。人物形象可分为胡人、汉人以及裹头和髡发的早期游牧民族。

后室平面长方形,覆斗顶,长3.76米,宽1.9米,通高1.94米。墨线勾勒顶壁轮廓,墓底方砖铺地。出土棺木1具、首饰三件。虽然离开了文博工作岗位已经整整五年,但是,为了当地的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墓葬出土文物,我还是在此做加密处理,不详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免费开放的高台县博物馆做详细了解。犹为惋惜的是,盗墓贼已经对4号墓部分壁画做了涂胶加固,并撬坏了大约0.8平米的壁画。庆幸的是,尤为珍贵的4号墓角抵图壁画虽然也被大面积做了涂胶处理,但是盗墓贼尚未撬走,就被我们发现墓葬被盗,做了防范措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