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历史文化

杨克明与魏俊淑感天地、震人寰的爱情故事

来源:高台县民政局 作者:范银忠 发布时间:2019-06-10 10∶00
字体:【 打印

他在这个世界上仅仅走过了32个年头,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事业中,他多次过家门而不入……甚至,在他牺牲后半个世纪了,他的亲人还在盼着和他团聚,因为不知道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

1985年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年已八旬的老妇人带着儿媳和孙子,到高台烈士陵园祭奠她已离别53年的丈夫杨克明,她们是从贵州贵阳市专程赶来,因为她们的身份比较特殊,高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陪同参加了祭奠活动。在烈士陵园讲解员的陪同下,来到杨克明烈士纪念亭前,当讲解到纪念亭上“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的楹联时,老人突然跪倒在地,失声痛哭,“陶正我日夜思念的夫君啊!我苦苦等了你50多年,找了你50多年,你怎么就抛下我们母子走了呀,你说过革命成功后,你还会回来找我们的!你怎么就一个人早早的走了呀!”老人撕心裂肺的痛哭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无尽的哀思,悲戚的泪水,深情的呼唤,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位老人名叫魏俊淑,是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夫人,她也是在前不久才收到杨克明同志的烈士证明书,才得知丈夫和她离别后改名杨克明,已于1937年1月20日阵亡在了高台。老人53年日思夜念苦苦守候,等来的却是与丈夫的阴阳两隔,怎能不让她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杨克明(1905—1937),原名陶正,曾用名陶树臣、洪陶尔、洪涛,1905年四川省涪陵县罗家庙人(今属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青峰村),川东游击队创始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杨克明同志1924年参加革命,192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4月参与创建四川工农红军二路游击队,先后担任宣传员、二大队队长。1931年夏与王维舟一起组建川东游击队二支队,担任支部监委。1932年夏,四川省委决定将梁山中心县委改为梁(山)、达(县)中心县委,杨克明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书记,经杨克明的努力,达县很快建立了由他兼书记的党的特别支部,宣汉等地党的组织也相继恢复建立起来。这些组织成了农村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为日后迅猛发展起来的川东游击武装打下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自担任梁达中心县委书记后,杨克明和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川东游击队总指挥的王维舟紧密配合,建立了反帝拥苏大同盟,积极发展盟员。特别注意把反帝拥苏与巩固扩大根据地,消灭封建军阀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农民武装斗争向前推进。反帝拥苏同盟的多数成员都先后参加了党团组织,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骨干力量。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极大地鼓舞了川东游击队和根据地的革命群众,梁达中心县委遵照省委指示,动员一切力量,大力发展群众组织,号召群众参加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川东游击队配合红四方面军完成宣(汉)、达(县)战役的部署,杨克明积极采取相应作战措施率领川东游击队三支队先后在老君塘、罗江口、碑牌河袭击敌人。由于梁达中心县委和川东军委组织川东游击队参战,为红四方面军取得宣达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川东游击队发展到一万多人。

1933年1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33军,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军政委。 1934年4月,在反“六路围攻”作战中,红33军在万源罗文坝、长坝一带承担着涌泉寺的防御任务。在红四方面军开展的肃反活动中,33军两位师长被错杀,张国焘不顾事实,说杨克明指挥作战不力,把杨克明从火线上撤了下来。杨克明含着眼泪对当时曾一起作战的魏传统说:“尽管我此去凶多吉少,但我还是要为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处分杨克明时虽然没有证据,但还是被张国焘撤去了33军政委职务,调任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任干事。不久又因为革命斗争的需要,先后任命他为补充师政委和独立师师长。

1936年1月,红33军与红5军团合编组成红5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部主任。董振堂、杨克明率领部队3次越过茫茫数百里的草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以后,红5军、9军、30军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在陈昌浩和徐向前的带领下,转战河西走廊地区。红5军作为西路军先头部队先后攻占山丹、临泽、高台三座县城。西路军在没有根据地,没有补给,不熟悉当地情况的不利条件下,与甘肃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的骑兵展开恶战。经过5个多月的奋战,西路军虽然歼敌26000余人,但自身也伤亡惨重。

1937年1月12日至20日,红5军在高台县城遭遇七倍于己之敌的包围,在血战高台的战斗中,杨克明与军长董振堂指挥红5军将士在高台县城与敌人展开激战,杨克明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率领部队浴血奋战,坚守高台,终因寡不敌众,高台县城陷落敌人之手,杨克明也壮烈牺牲,时年32岁。董振堂和杨克明牺牲后,敌人将其人头残忍地割下来挂在城楼上示众。

1983年8月,一位老红军专程赴高台烈士陵园祭拜英烈,这位老红军名叫王波(1908--1999),时任政协四川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王波同志在1933年11月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时,任97师师长,是杨克明的老部下,后来和董振堂、杨克明一起参加了长征。这次来高台烈士陵园祭拜英烈、痛悼忠魂时,写下了《哭高台》一诗:“河西走廊寻故人,昔日红军你处寻。一片黄沙埋铁骨,高台陵寝哭忠魂”。在高台烈士陵园,王波同志还意外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高台县通过各种途径,一直都没有找到杨克明烈士的亲属。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王波同志暗自发誓:找不到杨克明烈士的亲属,死不瞑目。

回四川后,王波同志向组织汇报了杨克明烈士的情况,这件事情引起了省委、省政协的高度重视。由省、市政协、党史办组织在川东地区开展了认真查询,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线索综合分析,长寿县云集乡青丰村群众提供的一个叫陶正的人与杨克明的情况相近。王波同志闻讯,亲自到长寿县云集乡青丰村找杨克明的乡邻了解情况,还走访了健在的原川东游击队老战士、红四方面军老领导,最后证实杨克明就是原来的陶正。

在证实杨克明就是川东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陶正后,王波同志就根据省、市、县提供的线索继续寻查。1985年4月,王波在贵州省贵阳市找到了杨克明烈士儿子陶森林工作过的单位,终于在贵阳市见到了杨克明烈士的妻子魏俊淑。

根据魏俊淑的回忆,她的丈夫陶正离家干革命后,最后一次回家的时间是在1932年7月,当时陶正带着队伍执行任务路过家门,来到家中问了一家人的情况后,同家人一道吃了一顿饭,给年幼的儿子起了个名字(他给儿子取名陶森林),然后便离开了家带领部队走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得到丈夫的任何消息。

1926年英舰炮击万县的 “九五”惨案发生后,杨克明萌发了建立武装以反抗军阀和豪绅压迫的念头。与进步青年刘绍尼、冉云樵等人,秘密筹集武器,并组织起了一支三十多人的农民队伍。重庆“三•三一”惨案后,杨克明回到家乡云集,在云集、大柏树等地,组织进步青年屈能生等人,采取张贴革命标语、组织集会,宣传孙中山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和军阀、豪绅、列强斗争,控诉王芳洲屠杀共产党人的罪行。杨克明在云集组织开展的这些活动,在当地和周边地区造成很大影响。一时,云集等乡的农协会组织相继建立起来。1927年,杨克明与魏俊淑结婚,魏俊淑是普通的村姑,目不识丁, 但是杨克明认为妇女应该获得解放,为社会作出贡献。于是,杨克明就给有姓无名的妻子取名魏俊淑,闲下来常常教魏俊淑认字,给她讲革命道理,说服妻子放下新婚之情,支持他参加革命斗争。魏俊淑主动挑起家庭担子,让丈夫投身革命斗争。魏俊淑在杨克明的影响和帮助下,也加入了共产党。随后杨克明化名洪涛尔,到丰都县城、高镇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为党秘密开展工作。恶霸地主兼官僚黄汉清在这一带欺压百姓,兼并土地。还与军阀勾结,欺压百姓,霸占贫苦农民冉荣桥的女儿,1930年春节前夕,杨克明带领程均甫、刘绍尼、丁山柏等人,利用黄家祝寿机会,攻入黄氏庄园,一举击毙黄汉清、黄正清等6名恶霸,夺得长短枪10多支。方圆百里,贫苦百姓拍手称快,反动势力为之震惊。杨克明、程均甫、刘少尼等人为民除了害,受到老百姓的称赞,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亲人,但是那些封建地主对杨克明又恨又怕,纷纷向官府告发杨克明,说杨克明是共产党,官府即派军警到云集乡捉拿杨克明。敌人将杨克明住宅包围搜查,却没有结果。在乡亲们掩护下,杨克明早已逃离了险境。敌人无奈,就对杨克明的母亲和妻子施行残酷的捆吊毒打,威逼她们交出杨克明,但是没有得到丝毫信息。敌人抓不到杨克明,就残杀了和杨克明一起诛杀黄汉清的刘少尼,并贴出“活捉洪陶尔赏银千元,交尸者赏银元五百元”的布告。此后,杨克明经组织安排离开家乡,到涪陵、丰都等地继续从事地下活动。

魏俊淑在高台烈士陵园还参观了陵园收集的各类西路军史料和烈士遗物,当看到杨克明与董正堂被敌人割下头颅的照片时,再一次失声痛哭。1932年7月魏俊淑和杨克明一别。从此,两人天各一方,一家人再也没见到过杨克明。后来,公婆相继去世,魏俊淑与儿子相依为命。由于白匪经常骚扰,魏俊淑带着儿子陶森林东躲西藏,甚至乞讨度日,后来逃难到了贵阳。新中国成立后,魏俊淑也曾托付亲朋好友打听过丈夫陶正的下落,仍然是杳无音信。以后魏俊淑就再也没有见到丈夫,也没有得到过丈夫的任何消息。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常常凝视着丈夫的照片,在想,在盼,夫君啊!你在哪里,在哪里啊!我怎么得不到你的任何消息!抚摸着丈夫留下的书箱、袖炉和竹箫,苦苦地等待、等待......这一等就是50多年!

1985年7月,魏俊淑收到了民政部颁发的杨克明的烈士证明书,魏俊淑与儿媳、孙子商量(因为杨克明的儿子陶森林已经去世了),虽然我们不能见到亲人归来的身影,自己年纪也大了,但无论如何也要在有生之年去祭奠亲人的英灵。魏俊淑在儿媳和孙子的陪伴下,来到了甘肃高台,在烈士陵园祭奠她魂牵梦萦的丈夫,这也就出现了文前那感人至深的一幕。魏俊淑带着后人悼念亲人时,写下了对丈夫杨克明的哀悼诗一首:

青丝白发思君还,

血战高台死如归。

浩气长存红五军,

振兴华夏竖丰碑。

这首诗寄托了魏俊淑对杨克明五十多年的不尽哀思,50多年的苦苦等待和期盼。魏俊淑为失去丈夫而痛苦,更为丈夫的英雄壮举和事迹感到骄傲和自豪。

魏俊淑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始终保存着自己丈夫陶正离家参加革命前使用过的三件物品:一个橙黄色皮子的木质书箱、一个袖炉和一支竹箫,这三件东西一直陪伴在魏俊淑身边。魏俊淑离世前决定把袖炉捐献给杨克明出生地四川省长寿县党史办,竹箫捐献给杨克明曾经战斗过的四川省达县党史办,橙黄色皮子的木质书箱捐献给杨克明长眠的高台烈士陵园。魏俊淑老人病危临终前,对孙子说:“在我有生之年总算找到了你爷爷,他虽死犹生,我可以放心地走了。”她还一再叮咛孙辈们:“要记住爷爷是怎样死的。忘记革命的过去,就是爷爷的逆子逆孙!”

1986年8月,高台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前往四川、贵州等地征集党史资料时,在贵州贵阳,当他们来到魏俊淑家中看望老人时,老人已经离世不在了。通过和魏俊淑的家人座谈了解到,魏俊淑老人刚刚过世一个星期。他们虽然没有见到魏俊淑老人,但是他们帮老人实现了遗愿,带回了杨克明使用过的橙黄色皮子的木质书箱。这只外面包着橙黄色皮子的木质书箱长约60公分,它见证了杨克明烈士与魏俊淑忠贞的爱情,饱含着魏俊淑对牺牲在高台丈夫的深切思念,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见证!

1957年,高台烈士陵园落成。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了“烈士陵园”4个大字,徐向前元帅写下“西路军牺牲的烈士们永垂千古”的题词,郭沫若题写了“浩气长存”的横匾。在烈士陵园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别建有董振堂、杨克明纪念亭。高台烈士陵园现已改名为中国中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当人们来到纪念馆,面对杨克明纪念亭和魏俊淑捐献的寄托着她对杨克明无尽思念的橙黄色书箱时,讲解员都会讲述杨克明与魏俊淑感天地、震人寰的爱情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